日期:2025-08-03 14:32:38

2025年7月25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装备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下称:医装委)主办,上海市同济医院、北京世纪慈善基金会肝胆腔镜外科医师志愿者公益基金、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肝胆腔镜外科医师联盟联合承办的“肝胆肿瘤血管介入手术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会议暨首部医疗装备创新转化团体标准全国巡回宣贯会(深圳站)”在广东省深圳市中海信创新产业园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以“医疗智能装备,赋能精准医疗”为主题,虽参会人数精炼,但汇聚了领域内顶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行业管理者,通过聚焦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团体标准落地及成果转化实践,上演了一场“小而精、专而深”的高端学术盛宴。
展开剩余86%7月25日“聚焦创新转化,共绘医疗智能装备新蓝图”会议在庄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上海市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中心主任谭蔚锋担任主持,他在开场中强调:“肝胆肿瘤治疗已进入精准化、智能化时代,血管介入手术智能机器人的创新与转化,是突破临床瓶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次会议希望通过精准对接医研产学用各方,让每一个观点都能碰撞出价值,每一项成果都能找到落地路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医装委主任委员、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徐波率先致辞:他指出,我国医疗装备领域正经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型,而肝胆肿瘤血管介入手术作为高难度、高风险的精准医疗领域,对智能装备的需求尤为迫切。“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转化更需标准护航。本次会议既是技术交流的平台,更是首部医疗装备创新转化团体标准的宣贯窗口,希望通过标准的引领,让好技术、好产品真正走进临床,惠及患者。”
徐波院士以《首部团体标准赋能肝胆装备创新转化——驱动医疗技术新突破》为题,就首部医疗装备创新转化团体标准进行了深度解读,为我国肝胆装备的创新与转化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医疗装备技术快速发展,国产肝胆外科装备取得多项突破,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行业仍面临创新成果与临床需求脱节、技术断层、产业碎片化等核心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医疗装备创新转化的关键瓶颈,加之多方协作中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的沟通不畅、信任缺乏、效率低下等情况,严重制约了医疗装备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牵头制定的T/CMEAS 049-2025《医疗装备创新与转化规范》团体标准于2025年6月27日正式发布并实施,该标准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涵盖了医疗装备从项目评估、设计开发到转化落地的全流程规范,为解决行业痛点提供了科学指引。
徐波院士指出,该标准的实施将有效规范创新转化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促进多学科协同创新,保障知识产权,推动医疗装备广泛应用。未来,随着标准的不断完善,我国肝胆装备将向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国产化方向加速发展。创新转化是一场需要长期主义精神的“长征”,首部医疗装备创新转化团体标准的落地,为这场“远征”铺设了标准化轨道。相信在标准的引领下,更多医疗装备创新成果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改善患者福祉贡献力量,真正实现“在标准化轨道上跑出创新‘加速度’”。
以“术者好用、患者受益”为核心,推动血管介入机器人从“能用”到“好用”,深圳爱博合创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健带来《“术者好用、患者受益”——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创新及转化》的主题分享,从企业视角解读了医疗机器人的研发逻辑与转化实践。“医疗机器人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要解决临床的‘难’与‘痛’”。郭健总经理开门见山提出核心理念,他以肝胆肿瘤血管介入手术为例,分析了传统手术的三大痛点:“一是手术精度依赖医生经验,肝内血管纤细且变异多,稍有不慎可能引发大出血;二是术者长期暴露在 X 线下,职业健康风险高;三是手术耗时久,患者耐受压力大。”基于此,爱博合创研发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围绕“术者好用”做了三大创新。
从临床需求出发,构建医院专利转化“同济模式”,上海市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中心主任谭蔚锋以《上海市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中心介绍及专利项目创新及转化》为题,分享了医疗机构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实践经验。 谭蔚锋主任首先介绍了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中心的学科发展,通过3年多的努力,肝脏肿瘤和胆道肿瘤的手术量在上海市综合医院排名已进入前10名;同时谭蔚锋主任解释了在临床肝胆外科领域,术后胃瘫是一个棘手的并发症,针对这一临床痛点团队联合相关科研力量,研发出一次性新型三腔胃管,并成功实现转化。其成果转化过程紧密遵循相关团体标准,从技术研发、临床验证到产业落地,各环节均有章可循。这一创新产品正逐步在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为肝胆术后胃瘫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体验,有效提升了临床治疗效果,成为医疗创新成果造福患者的生动范例,也为医疗装备创新转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他表示,医院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化与深圳企业的合作,让更多“同济创新”服务全国患者。
力反馈技术突破,让血管介入机器人“有感知、更安全”,上海市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中心教授王华带来《一种具力反馈的血管介入机器人的创新与转化》的专题报告,聚焦技术细节,解析了力反馈系统对手术安全的提升价值。“血管介入手术中,‘手感’比‘精度’更重要。”王华教授直指核心,他解释道:传统介入手术中,医生通过导管传递的“阻力感”判断是否触及血管壁或病变组织,而普通机器人虽能精准操作,却无法传递力的信号,“就像医生戴着厚厚的手套做手术,容易因‘感知缺失’导致血管损伤。”为此,王华教授联合高校研发了“具力反馈的血管介入机器人”,其核心在于“微型力传感器 + 实时信号处理算法”,实现了力信号的精准传递。谈及研发过程,王华坦言挑战重重:“传感器小型化、信号抗干扰、力反馈延迟控制,每一步都需要经历了上百次乃至上千次试验。
广州艾目易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陈世蕉介绍手术导航机器人核心技术,近红外光学导航和电磁定位导航系统,已实现国产替代。企业定位行业上游,构建“精准定位导航+ 医患保护 + 高效协作”的创新体系。以临床痛点为研发核心,直击传统手术“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三大难题。例如在血管介入机器人场景中,针对术者长期暴露于X射线的职业伤害,机器人采用远程操控设计,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控制,可规避辐射风险,解决介入科医患吃射线的行业痛点。核心技术除了应用于血管介入机器人场景,也覆盖骨科、神外、种植牙等临床科室。未来,将深耕精准定位、导航和控制的关键部件、软件、耗材和配件,将赋能医疗机器人的数智化,为国家高端医疗器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凝聚共识,为医疗智能装备创新转化注入新动能,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干货满满”,从标准解读到技术细节,从临床案例到转化经验,每一项内容都直指行业痛点,为未来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正如一位企业代表所言:“参会人数虽不多,但每一位都是领域内的‘关键少数’,这种精准对接的交流,比大规模会议更有实效。”此次“肝胆肿瘤血管介入手术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会议暨首部医疗装备创新转化团体标准全国巡回宣贯会(深圳站)”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首部医疗装备创新转化团体标准的落地宣贯,更搭建了医研产学用深度融合的桥梁。未来,随着各方合作的深化,医疗智能装备将在精准医疗领域发挥更大价值,为肝胆肿瘤患者带来更多治疗新希望。
发布于:四川省天金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